时间: 2024-12-20 09:00:09 | 作者: 万能式断路器系列
产品介绍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视察江苏重要指示精神、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阶段,是开发区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要求、努力擦亮国家级开发区的金字招牌、为如皋奋力建设长江以北最强县市提供硬核支撑的关键时期。根据《如皋市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纲要》,编制《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开发区的规划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工作举措,是开发区管委会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全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文件,是动员全区上下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高举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习视察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为指导,遵照“强富美高”新江苏再出发、南通市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等规划定位和战略部署,按照南通市、如皋市“十四五”等上位规划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瞄准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调整土地空间规划资源和综合成本优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功能、生态“双核驱动”。围绕打造三个百亿级产业链和规划布局,坚持创新发展实体经济,快速推进基础产业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开发区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强推片区开发,稳中求进提升城市能级,协同民生保障,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渐完备和提升国家级开发区内涵实质,在如皋奋力建设长江以北最强县市中勇挑重担,在“强富美高”新如皋建设征程中再现高光时刻。
立足既有发展基础,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开发区“十四五”规划定位为“产业兴皋地、魅力新北开”。蕴含四层含义:集群鲜明、优势凸显的产业园区;商服发达、配套完善的宜业园区;富裕普惠、生态宜居的幸福城北;文明法治、智享平安的和谐城北。依托开发区空间规划资源和综合成本优势,以创新源驱动、产业链集聚、产城景融合、生态环境优、社会治理好、配套集成强为主线发展策略,构建高水平发展的新增长极、宜业宜居的如皋副中心,为如皋奋力建设长江以北最强县市提供硬核支撑。
根据未来十五年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宏伟蓝图和省市提出的远大目标,结合开发区的现实基础,展望开发区未来五年的新赛程,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战斗姿态,发扬“狼性精神”,在南通“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实践上取得系统性、突破性、标志性成果,成为如皋贯彻“三个全方位”的北部经济增长极和改革开放、吸纳外资的排头兵,在“爬坡过坎”基础上再实现一次高水平发展的“沧桑巨变”。最终发展为“产业体系高端化、城市建设现代化、乡村振兴示范化、内畅外达便捷化、生态环境最优化、配套设施集成化、社会治理数字化、民生福祉普惠化”的特色和谐新园区。开发区“十四五”高质量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主要目标为:
经济总实力实现跨越腾飞。规划十四五期末实现:GDP总量300亿元,年均增速9.3%;一般公共预算年均增幅11%。实施市场化招商模式,强化靶向招商,累计招引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超40个,其中5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8个、10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2个,年均新增工业投入100亿元。利用外资三年超5亿、累计超8亿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占全市1/2,实现工业应税销售800亿元,约占全市的1/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建成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壮大三个百亿级产业链,即500亿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200亿级新型电力装备产业、100亿级生命健康产业。提升科学技术创新如发明专利成果及转化率和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率,实现经济发展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新飞跃,力争累计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0家、新增高新企业95家。到2025年,总实力力争进入全国开发区前40强、省开发区前15强。
特色城乡空间体系均衡发展。重点实施开发区产业链条集聚、城镇建设联动如城、乡村振兴个性化建设,形成“一核两廊、三轴四片”功能交融的特色城乡空间发展新格局。围绕“水绿、城美、人和”三大特色,体现“生态、产城、和谐”三大元素,规划建设29.6km2的高品质的现代化主城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增量用地指标控制和存量用地盘活率均达到上级要求。
绿色发展建设幸福和谐家园。突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找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最优结合点和平衡点,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建立完整环境治理机制,开展环境整改治理和景观提升,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增强绿色发展活力,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维护国家级生态园区荣誉,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严控污染物排放总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设备覆盖率达标。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优秀,塑造天蓝云白、水净气清、城景交融的魅力新北开。
居民高品质生活迈上新台阶。通过规范有序盘活闲置资产和土地流转等方式,因地制宜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强化增收节支、保障居民增收与经济稳步的增长同步,劳动关系更和谐。增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供给能力,补齐村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巩固提升“衣食住行康育娱”等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的品质。推进学校、医院、社保、医保等公共服务配套的民生工程建设,让居民共享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成果,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乡高效能治理跃上新水平。强化街道、村居党组织建设,健全民主法治,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公信力和基层组织治理水平,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机制,健全矛盾风险化解体系,社会服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公共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全面落实“平安园区”建设目标,狠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建设,明显提高监测预警、应急指挥保障、智能决策支持、公众自救互救等应急管理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移风易俗,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领,快速推进园区创新平台建设,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吸引集聚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新招商引资政策与方式,突出市场化招商、专业化招商、精准化招商。加大招商引资统筹力度,坚持靶向招商,提升招商实效。抢抓战略机遇,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载体,全方面提升园区对外开放水平。全方位对接服务上海、融入苏南,为建设长江以北最强县市提供硬核支撑。
培育科学技术创新企业。重点发展壮大三大百亿级产业链,围绕“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目标,积极培育专利密集型、商标密集型、版权密集型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升级。推动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基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快构建区内从科学技术创新型、高成长性科技公司到科创板上市企业的成长培育机制,强化金属表面处理园等工业综合体项目招引,加速发展一批具有自主核心技术,持续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发展后劲大且前景广阔的科创型企业。到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超过150家,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规模工业公司研发投入占据营业收入比重达3.5%,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件,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要突破,大幅度提升开发区创新能力。
搭建科学技术创新载体。吸引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统筹推进国家火炬如皋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示范型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基地、国家级科技公司孵化器、省级液压机装备产业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加强科技公司孵化器管理,对孵化器内企业组织年度绩效评价,建立淘汰退出机制,提高科创企业存活率。到2025年,开发区创业中心建成国家级孵化器,园区在孵企业不少于100家,新增创客空间10000平方米,重点将麦腾智慧天地建成省级众创空间,打造成区域科学技术创新载体新标杆,形成“产学研合作平台+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化园区”的全链条创新孵化体系。
聚集科学技术创新人才。探索建设园区人才大数据平台,编制重点产业紧缺技术人才图谱。深入挖掘已有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层次人才资源,带领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精准招引对口高层次人才。深耕高校与区企业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十四五”期间每年产学研合作项目不少于40项,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省研究生工作站,鼓励博士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助推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大力弘扬张謇精神,加快培育企业家领军人才,选树一批“如商”领军人物和“科技强企人物”。鼓励入库企业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设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全方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好高品质人才在住房、落户、子女教育、个人及直系亲属医疗等方面的问题,推动高品质人才向开发区集聚。到2025年,人才密度处于如皋领先位置,新引进国家级顶尖人才15人,省级以上重点人才25人,如皋“雉水英才”计划40人。
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服务。实施科技公司“小升高”计划,建立健全“创业孵化、创新支撑、融资服务”的科技中小企业抚育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发挥苏科贷、如科贷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多渠道解决企业创新中的难题。面向园区培育的重点产业领域,合作引进科学技术创新基金,增加创业创新投资资本供给,积极发挥基金对科学技术创新投资的集群效应和放大带动效应,推动特色产业集群迅速放大。2025年前力争引进或合作科技基金3家,培育科技型上市企业5家。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对高端发展、企业上市、知识产权予以奖励;对入库培育、引进人才、企业研发、技术合作予以补助。
转变招商观念。坚持宁缺毋滥,变“招商引资”为“挑商选资”,将科技含量作为项目落户的门坎,针对性、前瞻性地选择目标企业和项目。对不符合主导产业或体量亿元左右的项目,综合考量其成长性、科技含量、税赋贡献等因素,招商“抓大”但不轻易“放小”。积极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在新发展格局中放大开发区优势,主动上门、精准对接大项目、大企业,突破舒适区,善于学习、勇于尝试,不断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勇蹚深水区,在招商中彰显狼性精神,实际做到紧盯不放、跟踪服务、确保落地,着力提升招商成功率。
树立招商靶向。深耕上海、苏南浙北、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瞄准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地区,以主导产业为根基建链、强链、补链、延链,主攻跨国公司、上市公司以及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前后道延伸的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立足长三角,专题研究央企、国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产业布局、投资动态,建立重要客商资源库,加强沟通联络。围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项目,招引上下游优质配套企业,以斯堪尼亚项目为突破,推进境外招商;围绕新型电力装备产业项目,重点对接长三角地区产业提升、外迁、外扩计划;围绕生命健康产业项目,积极承接上海、苏州等地资源外溢。到2025年,全区新增10亿元以上签约项目40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8个、100亿元项目2个。新招引项目中,主导产业项目比重达到85%以上。
完善招商策略。开发区完善“产业研究、项目研判、滚动推进”的跟踪筛选机制,实现产业链招商,重点围绕思源、斯堪尼亚、华医大健康等链主,绘制产业图谱,实施精准招商,实现强链补链。注重专业招商,切实推进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专业化运营的市场化招商模式。强化合作招商,加强与主导产业相关的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合作或在重点区域设立驻外办事处,不定期举办产业招商活动并协同招商。加强“以商引商”,加深与区内有名的公司的联系,借助行业影响力扩大宣传力度。完善重大招商项目全流程管理服务机制,打造平台招商优质环境,落实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保障优质项目落地。
优化招商队伍。实行招商赛马机制,两位班子成员互为AB角,分别带队招商,比作风、比干劲、比成效,充分调动招商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公司化招商,灵活运用激励政策吸收各类社会力量支持招商,组建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招商队伍。建立考核淘汰机制,上紧思想发条,畅通进出渠道,营造以实绩论英雄的良好氛围。重视招商人员招商技巧培训和能力提升,打造一支懂招商、会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的招商铁军。
顺应多重区域发展的策略。全方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引导区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东盟、中亚等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园区建设。抓住斯堪尼亚重卡项目落户园区的契机,策应创建中欧合作产业园区。积极招引高质量外资制造业项目,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到2025年,外商独资企业数占比达到8%,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8亿美元。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策略,持续推动园区产业体系优化和重点项目招引。加快接轨上海步伐,参与疏解上海大都市非核心功能,协力打通上海产能跨江向北转移的通道。推动园区与苏南在产业、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合作模式与机制,实现全方位对接。
融入如皋中心城区发展。重新认识开发区获批国家级开发区的现实基础与依据,突出自身经济技术优势,准确谋划园区“十四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主动融入如皋中心城区发展。围绕发展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智能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着力提升开发区产业能级,发挥“国字号”品牌效应,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科技、氢能两大新兴起的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层次地融合。理顺区街分设管理体制,修订城镇建设规划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升开发区产城融合水平。
顺应全球产业变革的大趋势,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加速提升新兴起的产业、优化发展传统产业。以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为核心,以培育、引进重点项目作为突破口,强链、补链为重点,推进产业高端转型,重塑开发区发展新优势。
汽车及零部件。汽车领域以整车制造和新能源汽车为发展重点,重点推进斯堪尼亚如皋制造基地建设,利用国外汽车制造龙头地位,以整车制造为引领,尽快建设发动机项目,补齐开发区汽车产业链核心动力环节,抢抓市场和政策机遇,增加资金和研发投入,拓展新能源汽车和汽车智能化业务,加快构建重卡产业链集聚发展格局。以斯堪尼亚国产化提升为契机,发挥品牌效应,深度挖掘斯堪尼亚全球供应链体系,吸引一批关联实力企业入驻产业园,带动园区以电池、电机、电控、关键零部件,材料、配套设施及有关技术服务业等相关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共生集聚、集约发展,探索推进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港区集卡、叉车等应用示范,打造高技术含量、高的附加价值的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新招引落户15家亿元以上配套零部件企业,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应税销售力争达到500亿元。
新型电力装备。依托思源电气股份如皋基地,加快建设百亿电力装备制造产业园。围绕如皋基地产业链、供应链中基础类配套企业、高的附加价值核心零部件企业招引,集聚发展符合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向和广阔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的输配电细分产业。在输变电装备领域,围绕66-1100kV智能组合电器(GIS)800kV及以下高压隔离开关、SF6断路器、真空断路器、配网产品系列;35-1100kV油浸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SF6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电子式电压互感器、等智能电网关键核心设备。加快发展超高压、特高压、中压交直流大型高效节能输变电成套设备,高压和超高压智能组合电器、中高压柔性直流断路器、交直流干式套管设备等,打造全国超高压、特高压、中压变电设备及核心件生产基地。在数控装备领域,着力引进发展高端、精密、专用数字控制机床设备,开发和应用高速、柔性并具有网络通信等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医疗、家政等领域的机器人应用等。深入推动覆盖企业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示范智能制造车间和工厂建设。到2025年,力争招引落户电力装备企业20家,获省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项目1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实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各2项,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应税销售力争达到200亿元。
生命健康产业。布局谋划生命健康产业核心区及重点产业链,以和府餐饮为“链主”,弘扬“养身·养心”中式文化慢餐饮理念,持续放大“和府捞面”品牌效应,全力推进和府盘活区内闲置厂房以增资扩产,支持企业成为面食品类上市的“第一股”,加码健康食品赛道。助力华医大健康构建集健康医疗、康复护理、养老服务为一体的绿色康养体系,推动“食”“养”协同,积极保障项目发展配套需求,抓紧推进华医大健康供应链平台建设,不断做大“医养+”市场规模。到2025年,力争生命健康产业应税销售力争达到100亿元。
纺织服装。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导向,持续推动纺织服装全行业高端化发展,不断向科学技术创新、设计创新和品牌经营等价值链高端延伸,走品牌引领、创新驱动、绿色生态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之路。引导泰慕士、双龙健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积极走出去,与有名的公司联姻。鼓励发展时尚服装和创意设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CAD技术,推进服装设计数字化,大力推行服装CAM制造,系统提高服装行业的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的整体水平。到2025年,纺织服装产业应税销售达到50亿元。
长寿健康食品。依托如皋长寿品牌,围绕老年养生、时令养生、饮食养生、基因养生等方向,针对社会人口结构和城乡消费结构,积极开发功能保健食品、绿色食品,形成系列饮品、营养食品配方。绿色食品方面,以长寿集团、“中国(如皋)肠衣城”为龙头,从传统肉制品加工向速冻方便肉、西式肉制品转型,开发出低温肉制品和保健肉制品等,做深做精肠衣加工产业的同时,推进有机果蔬等新产品研究开发,扩大影响力。开发区长寿健康食品保持年产量和出口量占全国份额稳中有升。到2025年,长寿健康食品应税销售达到50亿元。
加快培育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本地知名服务业品牌,发掘新型服务业态,构建专业服务体系,形成特色服务产品,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
鼓励发展更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主导产业,深度挖掘并致力招引科技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仓储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推广柔性化定制、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服务衍生制造等,探索实践生产性服务业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充分的发挥荣威仓储物流、弘玖水产冷链、玖恒物流等物流项目优势,优化供应链管理。鼓励企业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加强技术攻关运用,拓展第三方技术服务平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对长寿食品生物活性分子研究,加速推进肠衣肝素钠提取产业的规模化进程,推动中药产品的研发。规划建设以惠民路为轴线的商务技术服务圈,加快建设国家级氢燃料电池研发及检验测试中心、国家级氢能检验测试高新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努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紧跟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个性化的发展的新趋势,培育新型消费业态。聚焦提升开发区核心地带及主体功能区的活力和品质,重点构建以海阳北路为轴线的中心商圈。依托老长寿集团地块,招引落户大型商业综合体,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增加区内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商业设施;依托华医大健康,发展生命健康服务业,健全康养设施和服务链条,满足居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消费服务重点领域和制造业创新融合,整合利用运河沿岸人文历史资源,保护和活化旧热电厂工业遗址和运河酒文化,发展工业文化旅游,打造运河沿岸“生活秀带”。重点提升以平园池村为核心的田园特色旅游圈,打造集康养、旅游、文化和商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持续放大平园池全国美丽乡村优势,释放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园区发展格局,提升园区品质和能级。全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机制,加快城乡融合。
全面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以国土“三调”数据为基础,立足资源禀赋,推行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按规划实施的监督要求,实现国土空间由“增量蔓延”转向“存量提升”“多规并管”转向“一规统管”格局。坚持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天蓝水秀,深入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统筹解决土地利用、要素配置、环境负荷等问题。提升城乡发展集成度,打造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将开发区打造成宜居、宜商、宜业的“产城景人”深层次地融合的魅力之城,形成“一核两廊、三轴四片”的空间格局。“一核”,即如皋开发区商务商贸核心;“两廊”,即通扬运河与如泰运河景观廊道;“三轴”,即花城大道—雪袁线工业生产轴、惠民路城镇生活轴和海阳路科创商贸轴;“四片”,即工业生产片、城镇生活片、科创商贸片及现代农业片。
科学谋定工业的区中园。依据开发区确立的三大百亿级产业导向和城镇空间规划要求,“十四五”期间,在不突破总建设用地规划的前提下,工业用地将由10km2增至14km2,科学谋定集约高效的工业区中园至关重要。重点打造汽车及零部件百亿产业园、新型电力装备百亿产业园、生命健康百亿产业园;金属表面处理园;金融—科创产业园。在东风路以西、惠民西路以北千余亩片区,打造以斯堪尼亚如皋制造基地为核心的汽车及零部件百亿产业园;在新园路以北、花城大道以西、惠民西路以南、邓西路以东地区重点打造新型电力装备百亿产业园;依托江苏华医大健康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和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打造生命健康百亿产业园;在龙池路以东、金轮路以南建设金属表面处理园。沿惠民东路规划建设商务商贸服务圈,为园区提供科技转化创业服务与科技支撑。其间配套建设现代物流园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城镇生活空间舒适宜居。海阳路两侧重点打造舒适宜居的城镇生活片区。筑牢土地资源保障,实施“退二进三”“腾笼换凤”行动,重点建设海阳北路中心商圈、如皋师范第四附属小学和幼儿园,逐渐完备城市功能配套。有效盘活仁寿路两侧的存量用地资源,置换长寿集团地块,招引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打造城市新地标。分步实施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全方面提升建城区形象。围绕让水点亮城市,加快通扬运河、如泰运河“两河风光带”及如意公园等规划建设,美化空间环境,促进开发区由产业园区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集聚城北人气,构建产城景人融合新格局。
园区骨架体系内畅外达。以绿色交通为导向,构建体系完善、外达内畅、集约生态的综合交通体系,弥补园区区位的先天不足。规划期内,配合如皋市政府城市快速路网建设,加速园区对外连接路网建设进度,实施惠民路提升工程并力争西延至204国道,力争将紫光路北延至跃龙路以连接如皋高铁站,形成“两横两纵”的快速路网格局(两横:S355、惠民路;两纵:花城大道、紫光路)。规划建设跨越如泰运河的藕池路,实现开发区与城西工业园联通,形成“两横六纵”的主干路网格局(两横:跃龙路、仁寿路;六纵:如海大道、城西大道、藕池路、益寿路、海阳路、万寿路)。优化园区内骨干路网,启动新北路西延建设、跃龙路东延、庆余路西延等工程,提档升级园区主次干道15条,总里程约30公里,打通城镇内部的支路系统,形成级配合理的城镇路网体系,使内部交通便捷通畅。在规划建设和改建城镇路网系统的同时,完善给排水、通讯、电力、燃气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布局,预留城市干道沿线地下廊道建设空间,提高城市韧性,提升生产生活的配套保障。
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依据如皋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按照“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原则,优化镇村布局和农村居民点规划,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村庄发展空间载体,合理确定乡村生活设施的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统筹农村公路、供水、环保、供电、网络、物流、信息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置,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的策略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管护力度,永久性水稻基地面积稳定在6.5万亩,省级绿色优质水稻种植基地4.6万亩,做强优质食味水稻“品牌”,逐步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推进美丽田园乡村建设。贯彻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培育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为抓手,聚焦高标准农田、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垃圾分类、卫生设施改造、厕所革命、“河长制”管护、乡村旅游、农村住房、新型农村社区、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农民增收致富等重点工作,深入推动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十四五”期间,提升万顷良田的综合效应,发挥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作用,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以平园池村争创4A级旅游景区为典型引路,聚焦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建成6~8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具有乡土风情、展现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示范带,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培育新型合作农场,发展壮大特色产品。鼓励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办家庭农场或专业合作社,引导争创示范家庭农场或示范社,引导农业经营主体组建产业联盟,推动新型合作农场健康发展,做强国家级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江苏长寿集团,做大省级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做多南通市级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推动农业企业走出去。加快1.6万亩花木产业基地建设;壮大万亩黑塌菜、白萝卜、河藕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基地;在推进千亩黑鱼养殖园基地建设基础上,加快黑鱼加工物流园建设,打造20亿元黑鱼特色产业链;建好15万头生猪生态养殖基地,加强中国肠衣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逐步提升肠衣加工出口能力。
推进城乡全面融合发展。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建立“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发挥政府投资“三农”资金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建设发展。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重点保障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等建设用地,确保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一定的要求。持续推进“百企联百村,共走振兴路”行动,建立农民创业创新基地。实行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双联双助”帮扶活动,实现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健全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持续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深化街道机构能力建设,强化村民小组自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推动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充分的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独特功能,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乡村治理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全方面提升乡村治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推进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矛盾问题、治安隐患通过网格化治理机制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按照建设美丽江苏部署总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久战,高效高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改善园区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推动绿色发展,积极打造产业强、生态优的国家级生态园区。
以绿色发展理念厚植园区发展优势。加快做好园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规划工作,统筹生态保护、城镇布局、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打好经济绿色发展促进工程,夯实稳定自然生态基底,着力提升园区发展的“绿色含量”。宣传生态工业园区思想,积极探索建立具有园区特色的环境工程,利用危废处置项目,搭建废物处理公共平台,推进“绿岛”建设试点,实现园区污染共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以技术驱动园区坚持绿色化发展趋势。采用绿色低碳技术,加大实行清洁生产强制力度,推进纺织服装、健康食品、智能设备制造、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等园区现有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充分的利用重点企业的余热、余压、副产品和废弃品,搭建资源共享公共平台,挖掘各产业间副产品和废物资源的耦合共生关系,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实现传统常规能源与新能源相结合,打造新能源产业链、光通信产业链、氢能产业链,实施园区绿色化改造提升工程及生态工业园区创建,提升产业“含绿量”,全方面推进园区整体绿色转型。
紧盯大气治理薄弱环节,全力打赢蓝天保卫战。以增强园区人民蓝天幸福感为核心目标,以控制工艺废气的排放为重点,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力度,全面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推行绿色施工,强化扬尘管理。实行绿色招商计划,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和新建燃煤发电项目,不再引进小锅炉类生产项目,淘汰燃煤锅炉使用清洁能源,从源头大幅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化VOCS减排工作,减少行业性的特征污染物排放。到2025年,园区污染治理水平明显提升,污染治理设施稳定有效运行,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0%以上,二氧化碳力争在稳定达峰基础上逐步下降。
推动水污染系统性治理,聚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按照“系统化思维、片区化治理、精准化调度”的思路,扎实推进“333”提质增效示范区整治行动,统筹园区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到2025年,确保地表水省考、市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90%以上,力争达到100%。规划建设8万吨污水处理厂,对老旧小区雨污管网定期清淤和分流改道,农村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备覆盖率达100%,确保黑臭河道清淤整治率达100%,全面改善园区水环境。
推进土壤污染整治行动,着力打响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联动计划,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纳入园区规划和用地管理,土地开放一定要符合土壤环境质量发展要求。做好用地污染状况详查监管工作,做到污染地块全面纳管,系统推进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自行检测项目,监管单位定期取样抽查,切实做到合格率100%。到2025年,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以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5%以上。
压实压紧基层环保责任。加快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探索实施污染防治量化考核机制。完善区域环评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园区主要考核指标;建立完整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紧密联系的制度框架,构筑多渠道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机制;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级制度,联动实施绿色信贷、差别水价、差别电价等政策,参评公司数到2025年力争超过三分之一。
提高园区环境执法效果。加大生态环境整改治理力度,清理整顿违反法律法规项目,重视园区公共空间治理。落实差别执法,对重点排污单位、重点挂牌企业增加检查检验测试频次,对环境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坚决做到“零容忍”,提升环境执法效能。重视环境信访的化解,设置限时办结制度,到2025年,力争实现环境信访举报事件化解率100%,提升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积极地推进美丽园区建设。聚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短板,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切实提升园区生态环境质量。“十四五”期间,以打造“两河风光带”为重点,积极推进园区生态风光带建设,打造城市绿色生态廊道,营造城市特色景观空间,让美丽园区建设更可观可感。以“党政机关率先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努力实现垃圾分类全区全覆盖”为总体目标,促进垃圾分类工作持续稳定发展。着重关注人居环境短板指标,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分类推进汽车、电器等用能产品及日用消费品的低碳产品认证工作,组织实施绿色出行碳积分激励工程,引导公众绿色消费、推行绿色出行,逐步形成全员参与生态园区建设的浓厚氛围,增强全民践行环境保护的生态自觉。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快速推进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突出抓好结构性改革,积极地推进减量化改革,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使各方面制度更成熟、更定型,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园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优化管理体制。坚持“全区一盘棋”“分区不分家”思想,持续开展调查研究,注重顶层设计,秉持综合化、扁平化改革思路,完善基层组织的职能优化、机构设置、编制下沉等关键改革,确保在限额之内、因地制宜设置机构,控制挂牌机构数量。科学改进“三定”方案,统一规范开发区、城北街道主要职责及其党政机构的具体职责,确保区街“三定”规定严谨、统一、规范。到2025年,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政职能体系,推动开发区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为“十四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推动营商环境一直在优化。结合园区特点,尊重资本逻辑,以开明、开放、优惠的政策更多地吸引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围绕产业链培育,建链补链强链,完善产业配套和服务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窗办结”、实现政务服务就近能办、异地可办、区域通办、全程网办,推行“不见面”审批和“企业开办半日通”系统,促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提升企业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便利度。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推广“信易+”应用场景,加快信用管理和政务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依托“互联网+监管”系统开展协同监管、联合监管,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健全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围绕园区重点产业,建立全流程全方位法律服务机制,为科学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提供法律支撑。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依法平等保护非公有制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稳健成长。大力建设法治经济、信用经济,营造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逐步形成爱商、亲商、安商、扶商的良好氛围。
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主体系(市场化运营集团+协管企业)+辅助体系”的国有资本格局,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着力降成本、拓市场、强队伍,不断的提高国有资本规模和质量,有序推进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强化资本运作,推动有条件的国企整体上市,提高国有资本参与重特大项目的能力、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形成“尊重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精神”的常态化浓烈氛围。依托江苏张謇企业家学院,培育张謇式企业家群体,促进企业家更好担负起发展责任和社会责任。
建立健全投资风险评价体系。基于园区发展目标,提升投资战略规划意识,成立风险评估专业组织机构,加强专业风险控制人才培训,健全投资风险评价体系,提高投资风评科学性。贯彻落实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等重大发展政策,聚焦金融行业、高新技术产业,谨慎投资资源消耗型产业,着力做好调研工作,深度分析投资项目,确保风险预知可控。
完善科学融资决策体系。转变融资观念,强化融资预算管理,增强融资风险防控意识,把握金融市场变化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决策机制。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逐步打开债权市场,探索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互联网融资等形式,通过股权转让、合资合作、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减少对信贷融资的依赖。健全融资管理制度,完善融资分析与评估程序,设置融资风险预警指标,提高融资评估的可靠性。
构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完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按照“三管三必须”的要求,细化各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职责,形成齐抓共管安全生产的格局。狠抓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做到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投入、培训、应急救援和能力评估“六到位”。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规定,督促企业建立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日周月”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机制,健全日常隐患清单制和“一患一档”制,实现闭环管理。全面贯彻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进一步强化开发区和城北街道党政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强化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考核分值不低于5%,明晰安全生产问责的规定清单,强化安全监管责任意识,落实安监局监管职责,落实属地管理,明确划清职责边界,不留模糊和死角区,实现综合监管落地。
注重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与教育培训。严格按照“一年小灶、三年大灶”专项整治指示要求,切实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结合全区企业规模、行业特点和既定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到2025年,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区。坚持执行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对安全风险隐患实行闭环管理,化解安全生产源头性矛盾问题,有效遏制事故发生。定期组织并且开展安全管理员业务和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培训,督促企业组织全员培训,以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意识。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辖区百姓利益作为开发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升社会保障质量和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慢慢地加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城镇和乡村居民全面发展和开发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千方百计稳就业、扩就业。重视就业形势变化,扶持就业新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稳步推进开发区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建设,探索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新模式,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处理好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的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的开发区用工环境。
多措并举拓宽城镇和乡村居民增收渠道。稳步提升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稳步的增长协调同步,到202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00元,激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干部队伍等重点群体活力,引导开发区企业合理增加产业工人劳动报酬和薪资水平。
持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推进社会保险全覆盖,确保城镇和乡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金足额发放,慢慢地提高养老金发放标准,提高保障救助水平,建立城乡低保标准与居民收入增幅挂钩的自然增长机制,完善扶弱救困体系,强化重点人群服务保障。
切实改善人民居住质量和环境品质。租购并举、因人施策,以提升居住品质为重点,住有所居、住有宜居,通过发放租金补贴、共有产权保障性住房购房补贴及配租公共租赁住房等多种保障途径,到2025年,基本解决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人员以及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住房困难。
推动卫生健康事业迈向更高水平。按照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异址新建城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扎实推进医共体建设,形成以市中医院为龙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市镇村一体化管理新格局,逐步建立就医有序、服务高效、协作共赢、群众满意的责权利相统一的医共体运行新模式。全力打造高素质卫生健康队伍,不断的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9%,拥有床位6.2张/千人,执业医师3.0人/千人、注册护士2.6人/千人,乡村保健医生达到1人/千人。
全面提升开发区教育影响力。坚持“三品”当先,打造名校名师,锻造高品格的开发区教育品牌。到2025年新增初中1所、小学2所、幼儿园2所,不断的提高园区师资数量和质量。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生育政策和人口结构,大力吸引高素质人才、青壮年劳动力,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全面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25年,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更便利可及、机构养老服务更加专业、家庭照料能力明显地增强,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持续提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目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加强经常性的风险研判和防范化解,深化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时代魅力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弘扬新时代开发区精神。凝练并弘扬“披荆斩棘、实干奋进”开发区精神宣传口号,提振开发区整体形象,展现开发区魅力和文化内涵,增强全区干部群众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为开发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提升文化惠民的供给水平和服务效能,构筑异彩纷呈的园区文化空间,完善平园池循环路步行道和自行车骑行道打造,新增水上乐园设施面积,升级建设海阳北路等城市主干道,建成供市民健身专用健身步道,到2025年,开发区人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到3.8平方米。
有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上的水准。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构建以大中型转运站为核心的现代化集收运体系,完成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按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种类型完成老旧小区改造。
营造安全稳定的园区发展环境。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到2025年,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以上,公众安全感测评达到99%。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社会危机干预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和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加强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机制,全力建成平安园区。
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方向,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政治引领、法治保障、自治强基、德治教化、智治支撑“五治融合”。完善社会多元参与机制,畅通园区企业和城镇和乡村居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社会治理的渠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实现“十四五”园区发展目标,一定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的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引领和坚强保障作用,汇聚推动园区高水平发展的强大合力,切实保障规划任务落到实处。
全面贯彻落实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领导体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对规划实施的集中统一领导。主动适应新发展形势,创新“大党建”引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全面理顺街道社区党建、“两新”党建、机关党建在内的基层党建体系和工作格局,围绕园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工作,建立领导小组,实现党建工作与园区中心主业工作“双促进”,持续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立足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夯实党建工作评价机制和评估体系,结合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严格落实党组织负责人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量化细化党建工作责任清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带动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再上新台阶。
坚持以建强组织带动发展,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持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围绕“重实效、有特色”,扎实推进园区“两新”党组织扩量提质,深化非公企业“五二零”党建工作模式,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总结提炼“政委工作法”,建构党组织在“两新”组织中发挥政治引领、服务发展、人才引育、文化建设、团队凝聚等诸多功能的长效机制。精准整顿软弱后进党组织,推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充分的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精耕细作园区“样本党建”项目,打造党建特色品牌,深化平园池村、双钱集团“抗疫先锋”、机关“家文化”、离退休老干部“银发生辉”等服务品牌,着力发挥荣威党群服务中心示范引领作用。加大“皋城党员先锋”等评选活动的宣传、组织力度,营造崇尚先进、表彰优秀的浓厚氛围。
聚焦党领导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能力,构建分层分类培训培养机制,依托党校、高校等机构实施业务能力提升工程,切实提升干部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担当执行力。贯彻南通市委《关于逐步加强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加大园区科级干部与市级机关、其他镇区交流任职力度,大力培养“两懂两会”型干部。释放区街分设的机制红利,锁定“增比进位、事争一流”的目标追求,完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和奖励惩罚机制,旗帜鲜明为“狼性干部”搭建平台。明显问题导向,以工作思路、服务理念、业务能力等方面问题为突破口,选树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发展先锋群像,深化实施机关年轻干部“后浪”计划、村(社区)后备干部“雏鹰”计划、企业党务工作者“青蓝”队伍等一批重点培育计划。
以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为核心,强化规划意识,严控规划调整,有步骤、有计划地保障规划落实到位。完善配套政策平台,健全重大政策工具箱制度,强化政策资源要素保障,确保“十四五”重要举措的实施。强化财政支撑,加大财税支持,规范重点项目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与监督。强化规划实施,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中期和期末考核办法,完善多元主体监督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一干群思想,释放全区活力,以高质量、高标准保障“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联系电话:4008-119-021
网址:www.czbtjob.com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松米路2号